讓信仰跨越民族藩籬

「本地化神學」的目的,是要讓不同地方的人以更親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了解信仰,那麼在基督教傳到不同文化、國家後,該特別留意哪些部分、打破當地人對這個「外來信仰」的迷思呢?周聯華牧師針對這部分著墨甚深,也提出了具體建議。

耶穌是普世的救主

現今台灣宗教文化相當自由,人民對於基督教的刻板印象漸漸減少。但是在民國六十年左右那個年代,難免還是有不少人抱持著:「這是洋教」、「這與中華文化有衝突」、「這不適合我們在地人」、「這是外國的神」種種想法。

但如同聖經腓立比書2:10-11所言:「為要尊崇耶穌的名,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都得向他下拜,眾口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同頌父上帝的榮耀。」周牧師指出我們傳的是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上帝、祂是普世的主宰,基督的本質並不因語言不同而有所改變。

那麼要如何讓不同國家、文化的當地人跨越民族壁壘願意認識這個信仰呢?

神學思想必須加重本土氣息

周牧師在當時便常透過文章著述提倡「神學思想必須加重本土氣息」的必要性。「我們經過德國、英國、美國神學家的思想來介紹上帝;我們讀的是他們的著作,思想難免受到他們的影響,使我們宣揚基督的神學或多或少套上了西方的外衣。正因為神學思想中的西方色彩太濃厚,易於與本土文化相抗拒,這將使國人增加困擾與徬徨。」

周聯華牧師表示,建立本國神學思想並非改變基督,而是以本國人的想法及語言來思想並介紹基督給本國人聽,一定要讓本國人聽得懂,也要在本國生根。其中一個路徑便是透過閱讀歷史與古書來思想與傳達。

尋找跨文化的接觸點並搭建橋樑

他曾經舉過一個非常易懂的例子是「天」。周牧師指出,在華人思想中「天」的觀念十分濃厚,除了自然界的天,也把「天」跟「上帝」當作同義詞。例如《書經‧益稷篇》寫到:「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可解釋為「上帝既然這樣眷顧我,天豈不重申把幸福給我嗎?」在這邊「天」與「上帝」是同一位。

又例如大家較熟悉的《論語》寫到,當顏淵死了之後,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白話文即為:「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更可看出當時人的「天」就是一位具有情感、理性、意志,能作出反應和決定的上帝。

還有如《孟子‧盡心篇》極為知名的一段話為:「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便說明了這位「天」有自己的意志與決定,並能改變一個人的品格與人生。

總結以上論述,透過古文找出的跨文化接觸點、以華人對造物主的見解來看上帝,是其中一種跨越民族信仰藩籬的方式。周聯華牧師認為:「基督信仰的上帝與華人傳統文化不但不相衝突,還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這些古書中的上帝,與聖經中的耶和華是同一位上帝。」也就是說,我們絕對有能力用更多符合本地、本國人能明瞭的方式,傳講這位普世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