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

座無虛席的2024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
帶領聽眾思想基督徒的文化使命 以及在不同文化處境的宣教方法

三月是周聯華牧師誕辰,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每年在三月其中一個周六舉辦神學講座,國內外重要的神學教授、牧者齊聚一堂,藉由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共享神學饗宴。

左起:甄曉蘭顧問、葉仁昌老師、吳榮滁主任牧師、黃台芬董事長、謝大立牧師、劉加恩博士、丁費宗清董事

今年的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座無虛席,邀請到任教國立台北大學多年,學術專長為思想史的葉仁昌老師分享「在21世紀的台灣談基督徒的文化使命」;以及現任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台灣神學院神學博士謝大立牧師,他是台灣少數同時橫跨學術、宣教以及牧養三個領域的傳道人,由他分享「福音與文化對遇的處境反思:以馬偕和梅監務在台宣教的經驗為例」看馬偕和梅監務這兩位忠信的福音使者,如何努力跨越宣講者和聆聽者之間巨大的文化鴻溝。本次兩場神學講座非常貼近基督徒平常思索的傳福音與宣教內容,兩位講者也在分享中提出落實於生活中的方法,讓在場聽眾專注聆聽並記錄筆記。

首先登場的葉仁昌老師一開始就直指重心,他提到現在世界每個人百無禁忌大鳴大放地談論、宣揚自己的立場,基督徒很顯然是其中一小群特殊的存在。其實基督徒的使命並不只聚焦在傳講福音,另一方面還有「文化使命」,正如聖經所述:「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人們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更要做神重視的事情來榮耀祂,包括對社會公義的關注,以及對受壓迫的人自由的關注,努力在職場上有好的行為與成果,並且用柔和謙卑的態度與意見不同、信仰不同的人相處,進一步讓別人認識神。

葉仁昌老師也分享了歷史上許多具備文化使命的歷史見證者,包含神學家凱柏(Abraham Kuyper)、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政治家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文學家魯益師(C.S Lewis)以及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等,透過他們的故事讓聽眾更明白怎麼活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

下半場謝大立牧師則帶著聽眾將畫面轉向馬偕和梅監務(Campbell Naismith Moody)過去台灣宣教的工作點滴,謝牧師舉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曾經馬偕問他的學生有沒有讀過上帝,學生說沒有。馬偕接著對他說:「孔子有講:『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孟子講:『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我來傳的就是這個上帝。」許多宣教士為了爭取在地人民歸信基督,深入了解在地已有的語言、文化、社會習俗、思想價值、宗教體系,異中求同找出溝通的切入點,如此才能吸引他們,展開各種形式的對話;然後再同中求異,進一步找到契機讓他們認識獨一的真神。

懷恩堂吳榮滁主任牧師也全程參與講座,並且與兩位講者一同回答現場聽眾提出的問題。觀眾亦十分關心如何在民間信仰盛行的台灣,與非基督徒共處並向他們介紹福音?葉仁昌老師強調,不要帶著審判的高姿態一味否定對方,記得先去欣賞別人的好,透過柔和謙卑的基督態度與精神,才可能開啟一次又一次的對話!

兩場講座之外,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顧問甄曉蘭教授亦向大家介紹2023年得獎的「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佳作獎五本著作,包括林鴻信著《基督教倫理學》、辛惠蘭所著《提摩太前書: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黃正義著《處境化與舊約聖經:在亞洲和西方視角之間的探索》、葉應霖著《腓立比書中「認同形成」的現象詮釋:敘事、見證、爭論》以及劉加恩著《新約中彼得經文之語域變化》。劉加恩博士亦親臨接受頒獎並發表感言。

此外另公布「優良神學博士學位論文獎」優等獎一名、佳作獎一名,「優良神學碩士學位論文獎」優等獎一名、佳作獎五名。各獎項的申請作品不僅來自台灣更來自世界各地,一年比一年踴躍,獲獎者透過得獎影片與感言表達欣慰與感謝之情,激勵基金會每年持續選出優秀的作品!

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黃台芬女士趁此講座,鼓勵大家多多上基金會網站閱讀豐富的文章與影片,包括越來越受歡迎與好評的「小驢駒網路讀書會」,在過去一年已錄製播出六場精彩的讀書會,例如孫寶玲老師導讀的《走出教會:信仰的旅程》、葉仁昌老師導讀的《兩種上帝:佛洛伊德的問題,魯益師的回答》、梁望惠牧師導讀的《聖經研讀本:現代中文譯本》、吳孟翰老師導讀的《剩餘的時間:羅馬書註疏》,尚在剪輯中的有周學信老師導讀的《效法基督》及張聖佳老師導讀的《創世記字疏》,每集深入淺出非常好看,對於忙碌的基督徒來說,是接觸大師作品最好的管道。期待大家每年不僅親臨現場參與講座,平時也能透過基金會提供的豐富資訊得到屬靈上的滋潤!

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sxZCdLq9tG93IHAYQyl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