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腳蹤何其佳美──周聯華牧師專訪
08.24.2010宋美錦撰稿
※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走過將近一世紀的人生,肩負牧者的天職,襟懷社會的精神,周聯華董事娓娓述說二十一年來,透過世界展望會服事貧弱的點點滴滴…。
1989年台灣世界展望會蔡仁理董事長邀請周聯華牧師加入本會董事會服事,彼此並有日後延聘周牧師為董事長的默契。1980年代,台灣的教會開始偏重個人佈道,而周董事深知世界展望會在台灣落實了許多美好的社會工作,旋即欣然應允,積極投身其中。
不可能的任務
在擔任董事及董事長前後21年當中,周董事見證到台灣世界展望會在1990-1992年間,從受助國轉型成資助國的關鍵時刻。世界展望會救助貧弱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給他一簍魚,不如給他一張網、教他捕魚」。台灣與韓國這兩個夥伴國,正是在這種救助精神的經年扶持下,從受助國變成自立的資助國。而且台灣世界展望會在自立不久,旋即展開救助國外事工的募款行動。「當時台灣經濟剛起步,民眾的收入是增加了,可以為國內貧童捐款,但要說服他們為國外的貧童捐款並不容易。」周董事回憶著那時艱鉅的挑戰說。其實,連董事會內部都不免擔心,台灣世界展望會才剛開始自己募款,資助國內貧童,同時還要推動國外貧童的募款,實在是難上加難。
所幸,世界展望會夥伴國的智識援奧,提供極為寶貴的經驗。1986年莊文生會長便與新加坡與香港同儕,連袂前往澳洲、紐西蘭等資助國,學習募款的策略與實務。這也促成1987年資助兒童計畫,以及次年「飢餓三十緊急救援」募款活動首度開跑。這兩項募款行動獲得台灣民眾熱烈的迴響,無疑奠立了本會邁開資助國之路的基礎,也匯集了日後捐款來源的主流。
回想10多年前,周董事陪同代言人張艾嘉進行非洲受助國之旅,他把眼光投向遠方,彷彿靜待那艷陽高照、無情荒地的「黑色大陸」逐漸在心靈的視野顯影,他說:「那個時候,非洲國家的資訊,都是從媒體報導看到的…。新聞畫面所呈現的是驕陽旱地、寸草不生、骨瘦如柴的饑民。」「看了以後我以為那裡很熱,到了當地才知道其實入夜氣溫驟降,十分寒冷,我才趕緊去買件大衣禦寒。」
周董事繼續用記憶的彩筆塗抹溫暖的色澤,一字一句地勾勒著:「親眼目睹饑民,才真正知道什麼叫骨瘦如柴。有一位母親,因為糧食不足、營養不良,根本沒有奶水可以餵養襁褓中的幼嬰。她懷裡的孩子餓得慌,就用小手打媽媽,但沒力氣打,媽媽其實心理很痛。」
當地的玉米是空心的,飼養的豬是瘦弱的,處處得見動物的殘骸,牛羊餓死街頭。當時飢荒遍地的悲慘景象,使得在場的飢餓大使張艾嘉,忍不住時時伸手擁抱饑民,領著孩子們唱歌,希望帶給他們愛與歡樂。這樣的第一手畫面傳回寶島,撼動了許多台灣人的惻隱之心;再者,那個年代的中年人(35-65歲)對於美援的經驗並不陌生,似乎因著受援的舊念與經濟自立的現況,使得台灣民眾對別人受苦、受災的哀情格外感同身受。於是捐款、援外的反應遠比預期中熱烈,不但是年的援非募款目標如期達成,次年更以高出目標2倍以上的的成績,讓非洲緊急救援的受助國數目從三個倍增為七個。
1991年10月,周董事獲選為新任董事長。此後的飢餓三十,他從不缺席,不但一再親上救援的前線、安慰災民,關懷災貧中的赤貧(poorest of the poor);也在營會現場與營友一同飢餓,親眼目睹逐年成長的飢餓勇士,每年參與的人數不斷攀升,如今(2010年)第21屆的營友已逾13000人。他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只是幫助別人,也是一項深具意義的生命教育。
國際上的濟弱扶傾
擔任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期間,周牧師進出全球受助國的腳步更加頻繁。因著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地位的崛起,總會積極邀請該區的夥伴國參與跨國與洲區性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and/or regional taskforce),周董事長流利的中/英語溝通能力、牧者的身分、積極而自律的特質與硬朗的身體,加上豐富的資歷,成為國際總會力邀的對象。他不但參與國際總會董事會,成為亞太地區的董事代表之一,也在亞太第二洲區的議會中擔任主席(Asia II, Tri-annual Council Forum);更以所有非營利組織奉為圭臬的「誠信」(Integrity)理念,擔任國際世界展望會稽核委員會的召集人。
世界展望會的跨國會議,不僅是在各國舒適的會議室裡彼此溝通、學習,更常常在貧弱者的社區、災況中,與災貧的受害者面對面,實地了解受助者真正的需要,在實境中認識災貧、學習回應災貧,實踐與貧窮者同行、同工的理念。也因此,在最無情的天災蹂躪的土地上,在最無辜、受害幼童的社區裡,或者在最難迄及的鎖國境內,只要安全狀況允許,這些地方往往是世界展望會國際會議就近舉辦的地點,或至少是議程關注研討的焦點。周牧師藉此踏入許多鮮為人知的「禁區」, 走進無數傷痛欲絕的心靈,也使得他們因此看見希望和轉變的契機。
世界展望會對窮人的定義是缺乏的人- 缺物資、缺人、缺知識、失去希望、喪失上帝所造的形象,無論是短期的或長期的缺乏都涵括在內。世界展望會的工作就是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社區、族群當中補足所缺;讓人們重拾希望,讓受益人恢復屬神的形象。有許多開發中國家都因為醫療物資的短缺,使許多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卻白白地犧牲,抵抗力較低的老弱婦孺尤其深受威脅。致力於兒童福祉的世界展望會,經常深入調查受益社區的資源,而直接影響兒童生存的公共衛生環境,常常是調查與服務的重點。
世界展望會曾在中東國家推廣兒童疫苗預防注射,以建構社區衛生安全的基本防護網。有一回,周牧師參訪當地社區牛痘接種的活動,世界展望會同工為了鼓勵兒童前來,在他們接種之後,都贈予一塊當地最受歡迎的零食-蜜棗。結果有個孩子愛吃零食,為了多吃一塊蜜棗,在種痘之後隨即跑回隊伍的末端排隊,期待著再種一次痘、再嚐一口蜜棗。所幸施打疫苗的工作人員細心,認出這個孩子剛剛才接種,沒有釀成醫療疏失,而這也成為這缺乏的孩子最佳的機會教育。
在愛滋病如野火燎原的烏干達,周牧師造訪了一位愛滋受害的年老婦女,他神情略顯沉重地說:「她帶領世界展望會的同工到親人的墳墓前,共有五座墳- 她的丈夫加上四個兒子.,媳婦們也因愛滋感染過世(按照當地的習俗她們必須葬在娘家),這些親人都因愛滋病而喪生,她必須獨力扶養10幾個倖存的兒孫,情何以堪。」
還有一位愛滋孤兒,年僅11歲卻須照顧年幼的二位弟妹和家裡的牛、羊、雞等。母親因愛滋病過世,父親因感染愛滋住院,想念孩子卻無法回家。而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是見到阿姨來訪,因為她總是帶來比較好的食物,讓他們有一餐沒一餐的窘境獲得緩解。
耶穌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書25:34b-36,40)
世紀的病魔摧殘了弱勢者的家園,貧病交加讓孤寡婦幼陷入一貧如洗的苦難。世界展望會自1993年即開始援助烏干達的愛滋孤兒,這些關懷與救助,不僅僅是給水供食、填飽肚腹,也讓他們遇見愛與希望的源頭-耶穌,得著更豐盛的生命。
鎖國祕境關懷行
對於人道救援工作,上述的國家整體上是開放、支持的,救助貧病的資源可以不斷輸入、送達至最需要的地方;烏干達對抗愛滋至今,卓然有成,就是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攜手打造的成果。然而,並不是每個政權都對人道救援門戶洞開, 樂意合作。對人道救援工作的回應是貪污、腐敗、刁難、干預、瞞騙、甚至殺戮的政權,至今仍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中時有所聞。
周牧師造訪過最具挑戰性的國家之一北韓。光在申請簽證的關卡就遭到嚴格篩檢與耽延,上一回獲准入境的成員,這回卻遭到無理由駁回。原本一行人申請,最後僅剩3人放行-當時的國際總會總裁賀迪恩(Dean Hirsch)、譚帝煥特助、與周牧師。
在參訪行程中,周牧師對當地尖銳的貧富對比感到扎心。他細心地觀察到:「首都的女警穿著款式老舊的制服,但口紅與指甲油都塗得光鮮亮麗;偏遠地區的民眾卻是衣衫襤褸、糧食極度缺乏。」接待他們的飯店十分現代化,他說:「裡面甚至還有旋轉餐廳,夜裡燈火通明;但從飯店往外看,卻是一片漆黑,周遭居民的住家,窮得都點不起燈,平壤夜晚幾乎沒有燈光,路上看不見車輛。」
世界展望會此次北韓之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過去捐輸的醫療用品、米糧、物資等的發放情況如何。周牧師深刻地描述著,有如當時場景歷歷在目:「我們看見孤兒院裡的孩子都人手一碗飯,孩子們是吃到米飯了,但他們說比較想吃麵條。捐贈的醫療用品是看到了,但都原封不動、堆在倉庫裡,因為捨不得讓孩子們吃。禦寒的毛毯是蓋在孩子們身上了,但看起來是剛拆封不久全新的、,因為捨不得讓他們用,但這物資是三年前就寄到的.」
參訪期間,適逢當地舉辦盛大的表演活動,電視轉播中呈現上萬人排列隊形、圖案的表演,人人手持一盞燈;但在民間,點燈卻是所費不眥的奢侈行為。周牧師難掩感慨之情地說:「飛過去的時候,航線行經鴨綠江上空,江面以南是中國的東北省境,綠油油一片;過江之後,卻是黃土一片,沒有農作物…。」世界展望會是跟隨主在旱地開江河的機構,這次的旅程讓整個領導團隊重新思考因應北韓民眾需要的策略與智慧。
站在SARS最前線
周牧師訪貧濟弱的腳踪跨越五大洲區,而這也是台灣世界展望會,無國界賙濟弱勢族群的縮影。不畏旅途辛勞的他前往第一線關懷海外貧弱,頻頻出席夥伴國間的會議,在在代表台灣世界展望會、代表亞太州區夥伴國、更代表台灣的愛心捐款人士,站在世界最需要的地方。
當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帶來國內傳染病的恐慌時,SARS期間台灣世界展望會也在時任董事長周牧師的帶動下,駐紮在仁愛醫院旁邊,幫助提供院內外溝通協調、心靈協談、醫療?等援助。由於周牧師的經歷與背景,他協助社會局與受隔離者的家屬溝通,及一些特殊事件的協調,需要安慰協談者也轉請周牧師協助。
當時有許多非營利事業、宗教團體也設站在院外,他們依物資輕重分工搬運,民眾自發性的送餐與慰問行動不斷;還有一位女性警察分局局長,提供周牧師諸多協助 讓他十分感動。周牧師看見上帝運用每個人不同的恩賜來協助SARS的受害者與家屬,讓這段台灣極其恐慌的公衛記事,呈現最光明的無私真愛。
走過赤貧的偏遠聚落,慰問與關懷孤絶的貧弱婦幼,這數十年來的舟車勞頓,讓周牧師對台灣世界展望會的未來寄予格外深切的期許。他以資助了19個孩子的資助人身分,期待同工更加貼近弱勢者,了解他們的需要,並能即時向資助人傳達這些需要,更積極地回應這些需要。他盼望在機構內部,更多的基督徒活出耶穌的生命,影響尚未認識耶穌的同工;對於外界,他鼓勵台灣人士更多了解其他國家的缺乏狀況,並更積極伸出援手回應需要的角落。周董事也以牧者的心感謝世界展望會,給予他多年服事”最小弟兄”的機會。
世界展望會與台灣同胞共同經歷貧困與脫貧的蛻變,從福爾摩沙的偏遠社區、原鄉重建,到發展中國家的窮鄉僻壤,關懷濟助貧弱 ;從長期精耕的社區到旱潦崩亂的災地,周牧師以全心、全力、全意走過這段有風、有雨、有恩典、有力量的歷史,走出與窮人同心、同工、同行的僕人身影,也走出一段佳美的救助腳蹤、豐盛的人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