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攝影:李瑞娟

橄欖出版總編李曉玉與周牧師墨寶合影,極具意義
在基督教出版市場,橄欖華宣出版集團是一塊金字招牌,不僅代表了五零、六零年代基督徒信仰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心靈加油站,也象徵了已故發行人李正一弟兄的堅持與成績。
會採訪到這位隱身幕後的資深出版人李曉玉,非常感謝蔡少賢經理的促成。當天訪完後,我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橄欖人的工作精神與待人接物中,似乎蘊含著一種默默耕耘、不求急進的態度。橄欖人的香味不似今年剛落幕的金鼎獎得主那般華麗,反而是選在不起眼的中和工業區,選擇與印刷同業在一起,在長達40年的恩典足跡中,發出了最耀眼奪目的光芒。
跟周牧師在台灣文藝董事會的同工
在橄欖擔任總編輯的李曉玉,之所以與周牧師同工,她回憶在20幾年前的台灣文藝董事會上,「大概一年會見到他一次。」台灣文藝,全名是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在周牧師的著作裡,經常在書的版權頁裡出現這個名字。
但我對於橄欖華宣為何會代管台灣文藝這件事沒什興趣,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周牧師帶給人們的影響,即使是見面一次,即使是打個招呼,我相信都不是偶然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旨意在運行,更何況李曉玉總編是當年負責《周聯華全集(1-38冊)》的編輯窗口,想必一定有更多與周牧師相處而來的收穫。
2010年3月《周聯華全集》正式上市,「我應該是在牧師要出版全集之時,才在應該二、三年的時間有較多的接觸。」2008年周牧師提出來要出版全集的想法,希望把他的所有著作、翻譯的作品、或跟別人合出的文集都收錄在裡面,因為有些書很舊,沒有檔案,要去掃描、打字,有些書要取得版權,牽涉面就比較廣。「最後分成三個系列,書籍的型態是37本,第38本則是周牧師的墨寶。」
之一:吳經熊先生翻譯的詩篇
主乃我之牧,所需百無憂。令我草上憩,引我澤畔遊。
恭錄吳經熊先生譯詩篇廿三篇一、二兩節獻於主內兄姊共勉
李曉玉記憶猶新的是在編全集的過程中,有關書籍贈品的處理過程中的諸多收穫,他們提出請周牧師寫一篇正本墨寶,用少量印刷的方式贈送給讀者當作限量贈品。周牧師聽後答應了,但當周牧師寫好後,李曉玉看到經文覺得很陌生,不是平常讀的詩篇經文,「但也沒有馬上查,」直到後來聽周牧師說那是吳經熊先生翻譯的詩篇,「牧師就跟我們講說,妳怎麼連這個也不知道?」
好像很少聽到周牧師這麼嚴厲?李曉玉並沒有覺得周牧師很嚴厲,但她也沒有特別沮喪,「我只覺得自己也是做文字的,為什麼對吳經熊也不是很熟悉,對他翻譯的聖經也不是很熟悉,才想說,哇,那我要趕快回來查,更加精進自己!」
之二:師大裱畫師傅的職人指導
墨寶正本拿到了,後續要印刷、裱畫、再用手工捲起來封箱,才算完成,選類似宣紙的紙張、還有印章朱紅色的印刷色要教準,印出來的成品必須有毛筆書寫的質感,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李曉玉也因為這個過程學習了很多,「牧師在做每件事情,不管寫作、譯書、書法,裱畫,都有自己屬意的單位,後來印刷的時候,請裱畫店老闆去看印,因為我沒有把握能掌握得好那個印章的朱紅色,」回想種種,「周牧師適時給予教導,促使我去學習出版以外的知識!」
從2008年到2010年那近兩年多的時間,李曉玉也因編輯全集的關係,有時候會到浸神求教周牧師,「當時他快90歲了,記得他的腿好像不是很好,還是很親切,我們要下樓,他的辦公室在二樓,要送我們離開,因為他腿不好,所以坐電梯下來,一起坐到一樓。」李曉玉形容周牧師,他是一個知識的寶庫。
懷念周牧師:講道有重點
除了在出版一起同工外,李曉玉也曾在景美浸信會聽過周牧師講道,「有一次在景美浸信會聽他講道,講道時間控制得很好,不會過長、也不會太短,好像是40分鐘,他講得很具體、很清楚,聽他的道很能抓到重點。」
跟周牧師一起吃飯:就像在聽故事
跟牧師印象深刻的是,吃飯就像在聽故事,「記得在中山堂對面有一個隆記餐館(註),牧師點的每道菜都能娓娓道來一個典故。還有一次,在君悅飯店二樓中餐廳牧師點了一道開陽煨麵,講他小的時候、年輕時候、讀書時候、牧會時候的故事,牧師點的菜都是些我不太會碰到的食物。一餐飯吃下來,耳朵聽著過往的故事、嘴裡吃著新奇的佳餚,真是美好又難忘的經驗。」李曉玉的聲音清亮溫和,緩緩道來。
欽佩周牧師:即使談嚴肅的事情也能用幽默的方式表達
「在董事會每次見他,他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的態度很慎重。」李曉玉認為,從周牧師身上看到一個特別的事情,「對董事會,周牧師很慎重,但發表意見或談嚴肅的事情時,又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他講得還滿好笑的,聽起來就不會覺得那麼枯燥,不會覺得開會很乏味。」聽起來我也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這使我想到,許多人信了基督信仰之後,像是變了一個人般,自我設限,變得很無趣,那這樣聽來,周牧師是少數能展現幽默風趣的基督徒。
最後一次見到周牧師
「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在懷恩堂開文藝的董事會。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年紀這麼大,還自己開車,一台小紅車,那次他有講到很希望在100歲時,能在懷恩堂舉辦幾天的感恩聚會……」說到這裡,李曉玉的眼泛淚光、哽咽著,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註:隆記餐館應是上海隆記菜飯,已於2018年年底參與都更計畫拆遷,這間餐館創業於1953年,2009年曾獲《紐約時報》報導推薦為台灣百年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