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本色化

  首先,我先講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到外國去,帶了一個盆景回來,他帶回來以後,就一直把它放在客廳裏。別人到他家裏看了,都一致稱讚這盆花很漂亮,獲知從國外帶回來之後,都想向他要一些來種,可是,此人回答說:「我還不知道它是否能活起來呢?」這個故事就是說我們與基督的信仰的關係,如果基督的信仰不能夠成為我們自己院中的一盆花,不能夠把盆打碎,不能夠把花連泥巴種在自己的院中,怎麼能讓它活呢?那麼這就不是我的花,而這花是人家的花。假如基督的信仰不能「本色化」,那麼只是由外國所傳進來的一種信仰,怪不得人家要叫我們「洋教」,因為我們還不能在本地活起來。基督教到中國那麼久,是否已經種在我們的泥土裏了呢?本色化又叫「本地化」,這個字原來的解釋即在你自己原來的地方生根,現在基督的信仰有沒有在我們本地生根呢?是否人家看到我們信仰時,都說我們洋教,到底洋在什麼地方?

  第二個故事:有一位外國的冷飲經銷商叫做Seven Up的,聽說台灣有可口可樂、榮冠可樂、百事可樂……什麼都進口來了,那麼Seven Up為何不來台灣啊!所以就派了一位洛杉磯Seven Up的代表,是一位中國人。他到台灣之後,發現黑松汽水的味道與Seven Up味道相似,並看了電視上的黑松汽水廣告,是農民工作之後,拿著斗笠一邊搧一邊喝黑松汽水,此人看過之後覺得廣告不夠現代化,可是等到他在台灣各城鎮實地考察之後,愈來愈害怕,他發現黑松汽水是深入民間的,消費者幾乎都是農民,而當時農時在台灣是最多的。並且他又發現黑松汽水都是大瓶包裝,而美國Seven Up是小瓶包裝,甚至比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要小一點,但卻要賣高價錢,所以他認為前途悲觀。最後,他又到美國學校給那些洋小孩喝,他們則一致認為Seven Up與黑松汽水無異,但卻比較之下,他們都寧願喝黑松汽水,因為黑松汽水一大瓶,一人喝不完,還可供三人喝。所以此人回美國後乃寫了一篇報告,認為Seven Up在台灣沒有市場,因為在台灣當地有一種汽水與Seven Up味道完全一樣,且瓶子又大又便宜,所以此生意作不成。過了一年後,Seven Up看台灣的市場實在好,又派了一個外國人來,他開始認真研究黑松汽水,他問一中國人「黑松這個名字好不好?」中國人說:「不太好。」他說「香港的Seven Up叫七喜好不好呢?」中國人說:「這個名字好。」於是就把Seven Up翻譯成七喜而不直接翻譯成七上,這是第一步。他認為黑松汽水在台灣的瓶子那麼大,為什麼Seven Up的瓶子不能跟黑松一樣大。這是第二步。第三步乃是黑松賣這個價錢,我們亦可以賣此便宜價錢啊!故此人仍作成了四個決定,第一、取個好名字,第二、作個大瓶子,第三、賣一樣的價錢。第四個決定,乃因其發現中國人喝汽水乃是在吃飯時,故其甜味宜淡,所以Seven Up味道做的比在美國的淡。果然,如今Seven Up已深入台灣各地。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台灣的柳丁和外國的香吉士,到底是何者比較好吃呢?美國是以香吉士出名的,但我們的柳丁卻始終並沒有輸給香吉士。因香吉士的皮厚汁少,而我們的則皮薄多汁。可是,早期我們的柳丁本來沒有這麼好吃,乃是在當年,農復會找到了全台灣,最好的柳丁品種逐漸改良努力的成果,所以,一直到今天香吉士都沒有取代柳丁。

  第一個故事乃是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來,我們還沒有將它本色化,還沒有把盆子打碎,還沒有種在中國的泥土裏頭,還沒有生根。

  第二個故事是說:東西可以不改,即福音可以不改。可是包裝可以改,瓶可以改,價錢可以改,甚至於甜味可以少一點(但甜味少一點並未影響Seven Up),因為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就是說福音傳到中國來以後,不可否認那是從外國來的,可是,外國來的能不能夠本色化呢?能不能夠改包裝呢?當然可以改的。包裝改變,福音並沒有改變啊!

  第三個故事,就是說如何把我們的福音能夠在本地傳揚開來,並不是傳佛教媽祖,乃是基督的信仰,但基督的信仰乃是要去從本地取資料。這就是我們本色化最主要的基本了。

  保羅曾說:「我在猶太人的中間,作猶太人;我在外邦人的中間,作外邦人,我總要得些人。」所以到一個地方,就要跟當地的人和當地的文化都要溝通。而每當基督與文化相衝突的時候,我們大部份的人,常有幾個基本的態度:

  第一個基本的態度,是抗拒文化,基督要抗拒文化,當基督進到本地來以後,認為本地的文化不能和基督文化相提並論,就欲以基督文化來完全取代當地的文化。不過我們身為中國的基督徒如欲本色化,絕對不能有這種態度。

  第二個基本的態度就是遷就文化,遷就文化最主要的就是認為基督教和中國文化是差不多的,而事實上,其根本是二回事。那就是拿基督教來遷就當地的文化。例如:我有一張相片,欲買一鏡框把它裝起來,可是,我的鏡框沒有按照我的相片的尺寸買,我的相片比我的鏡框大,該怎麼辦呢?只好剪啊剪的,剪成一樣的大小擺在鏡框裏。如此就好像把耶穌剪成一個框框,擺在我們中國的鏡框裏。

  還有其他很多種態度:如天主教的基督使用當地文化;或馬丁路德承認基督與文化衝突,而在矛盾中生活;或喀爾文式的基督超越文化。

  所謂本色化是可以讓我們中國人感覺到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本色化這三個字乃是經由痛苦的奮鬥而來。早先在大陸上有三自運動,即自傳、自理、自養,但不幸被共產黨利用。現在我所提倡的是四立運動:1. 財務的獨立2.宣揚的獨立3.管理的獨立4.思想的獨立,也就是有自己的一套神學。現在到底本色化的神學應如何提倡,要提倡本色化的神學一定要對西方神學有很深的研究,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始能提倡本色化的神學。如太平天國時代的神學,就對真的、正統的、整體的神學不明白,以致未有所成。又如在中國有一個很會燒義大利菜的義大利人,他能在中國市場上去買中國的材料,而以義大利的燒法燒出道地的義大利菜而非中國菜。但其他純中國式的義大利菜館,則只會以義大利的材料才能燒得出義大利菜,因其不敢用中國材料,怕燒出時是中國菜的味道而沒有義大利菜的味道,只有真懂得義大利燒法的人才敢用中國材料燒出義大利的味道。也就是說要把正統的神學熟透熟透的人,才敢把中國的材料拿來燒出福音菜出來,才有福音的味道。愈是對這些東西不懂的人,愈是要全部拿過來,否則就連個味道都沒有了。要拿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我講得都是中國話,其實,都是英文。很可惜,一般人加入教會後說得什麼別人都聽不懂了。我們常把整個英文盜來,我們根本不知道要怎樣用一些東西成為我們中國人的。我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專門人才了,因我們會用術語。最不唸外國神學的教會就講得最多。相反的唸了洋書後,會愈覺得不能就這樣翻過來,須讓每個字中國人都懂才行,而這個東西再翻成英文時,外國人反而不懂了,這就是本色化了。我們要怎樣能夠把基督的故事,用純中文講出來,而中國人聽了能夠懂,而沒有改耶穌的福音,但所講的話和講故事的方法是可以的。因我們現在所講得很多很多東西,都是中國人不懂的,中國人怎麼會懂得基督是什麼呢?然而本色化,不是專指神學,還有音樂,我們總認為中國的音樂不好聽,外國人的什麼都好,如今我們一定要有些中國的詩歌才行。此外,建築物亦是如此,也算本色化的一種。我們現在興建的教堂,紅底黃頂,我們底下的「紅」和台灣農村的紅磚的「紅」相似,這就叫認同。「黃」象徵尊嚴,古代皇帝均用黃頂,基督是王故亦以此為代表。故本色化乃包括崇拜的方式、詩歌、建築物、詩學……,事實上,它包括了整個的心態。

註:本文為周聯華牧師於1984年復活節對浸信會懷恩堂三常助道會的演講

王詠時、王傳明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