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家園被毀,烏克蘭子民依舊站穩為自由微笑

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約150萬名烏克蘭兒童被迫成為難民,佔烏克蘭全國兒童人數五分之一(圖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即使家園被毀,烏克蘭子民依舊站穩為自由微笑
    ——從周牧師在世界展望會的服事談起

作者:李瑞娟

一九九二年,年近七旬的周牧師接下台灣世界展望會為期十二年的董事長職務。一般我們對董事長這工作的既定印象,應該是搭飛機坐遊艇、開會聽報告的豪奢派,但依據展望會在網站上的資料[1],這一年恰好是台灣從受助國正式轉為資助國的一年,加上周牧師從接任的前兩年起,已開始參與推動人道救援「飢餓三十」活動,因此這個董事長職務並不像我們想得那麼「吃香喝辣」,反倒是身先士卒帶領當時「台灣錢淹腳目」的社會大眾一起禁食體驗沒東西吃的飢餓感受。

直到周牧師九十五歲時,展望會以「看哪!主的小驢駒——談周聯華牧師在台灣世界展望會的二十五年」為研究論文,為周牧師在展望會的服事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台灣世界展望會委身於關懷貧窮與戰火下的生命

依據台灣世界展望會前任董事長黃台芬的記述說到[2],展望會的核心信念及使命是服事貧童及在戰火與飢餓邊緣的家庭。包括今年二月發生的俄烏戰爭,世界展望會也是親力親為、前往戰地去服事那些因戰火而成為難民的家庭。

董事長黃台芬回憶,在二〇〇一年之前她並不能體會何為貧窮的滋味,但當她去到中國寧夏省回族村民居住的窯洞時,她說:「眼前的場景超出我的想像,心裡一陣激動,眼淚就撲簌簌地流下!」她才真實的看見台灣世界展望會所委身關懷的貧窮,是怎樣的景象。

從接受救濟而發展到去救濟別人

周牧師在展望會工作秉持的三個重點:第一、他幫社會人士看到全世界的需要;第二,他支持展望會的同工,與他們一起工作;第三、他幫社會監督,使每一分錢都不浪費,盡量使捐款能讓需要的人獲得幫助[3]。以上這三個原則也是周牧師長期關心台灣世界展望會同工的信仰根基所樹立下來的基督生命品格,「幫社會監督這份工作,使每一分錢都不浪費,盡量使捐款能讓需要的人獲得幫助。」

許多人不明白這次俄烏戰爭的原因,也有人覺得烏克蘭平常與我們無邦交,離我們也很遙遠,與中共建交,為什麼還要出錢出力幫助他們?這問題其實很嚴肅,不過卻很真實地反映我們內心的狀況。

首先,一百五十年前,加拿大派出宣教士到各地宣揚福音,也來到福爾摩沙,馬偕就是第一位到北台灣淡水的外籍宣教士,因為他們的付出,台灣今天才有百分之六的基督徒,包括你、包括我,才能領受上帝的愛,活在天國裡。台灣人不識上帝,做出許多可憎的事,包括婦女裹小腳等都是社會的惡習。周牧師也因為參與了台灣世界展望會的事工,也為早期台灣雛妓問題沉痛不已,他說:「在台灣,只要人努力,一定可以溫飽,為什麼把自己的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賣出去,讓她們成為雛妓,讓她們去賣春?為什麼會有雛妓的『市場』?這些人是心理變態,是不正常的。」[4]

其次,我們今天能成為基督徒,白白領受上帝的恩典,成為上帝的子民,不也是因為早期宣教士的犧牲與奉獻精神,他們看我們如弟兄、如姊妹,今天成為基督徒的我們要作光作鹽,我們更應當看非洲窮國如鄰舍、看烏克蘭流離戰火下的家庭如弟兄、如姊妹,看香港被一中後移民台灣的青年們如手足。

在戰爭中,我們能做些甚麼?

在3月15日台灣世界展望會的粉專貼文上,一位名叫茱莉亞的烏克蘭女性,訴說這些逃難日子的辛酸,她不敢對孩子說俄羅斯把他們的家園都毀了,她試著安撫孩子,希望自己能試著不恐慌,這樣孩子們就不會知道戰爭是什麼。看著鏡頭下的堅強女性流著淚,孩子餓了、幾天都沒換洗,砲彈槍聲和生命的威脅。

底下的人紛紛留言,一位署名張芳嘉的網友寫著:「只能盡力想辦法幫多少算多少,請展望會的人好好把台灣人的熱心傳遞,讓他們能感到一絲溫暖。」展望會小編則回應說:「謝謝妳的鼓勵。世界展望會正在邊境努力安置難民們,幫助難民是非常複雜且長期的挑戰,感謝大家的愛心付出,讓我們可以運用每一分珍貴資源來幫助最有需要的人。」

在戰爭與貧窮中,我們能做些甚麼?看到烏克蘭子民,他們的家人正在前線,拿起槍桿保家衛國,有母親、小孩、長者遭遇前所未有的戰爭浩劫,但他們卻能堅強自己的內心,在風中站立,他們為了捍衛自由,而能對全世界微笑!這份精神不只令世界佩服,也活出盼望!也希望我們都能盡自己的微小力量,或禱告、或捐錢、或出力,讓無依的烏克蘭孩子都有溫暖的家可回,有國可回。


[1] https://www.worldvision.org.tw/01_about/about.php?m1=201&m2=202&m3=0&m4=0

[2] 《為此而活》,頁311,財團法人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出版。

[3]周聯華回憶錄,頁336,聯合文學出版社

[4]周聯華回憶錄,頁338,聯合文學出版社